大学英雄传[7]王与郭

  王振宇第二专业修的是市场营销,可能是受此影响,言谈之中颇重视经济环境和利益。因此欲让《大学》杂志接受一些社会的考验,使《大学》逐渐成熟,不断 完善。以前有一段时间,他言必称“功利”这似是受了尼采的影响,他那时正迷恋尼采,并劝我一看,我那时借了尼采的著作集《悲剧的诞生》,却看不懂,随即被 一位大师兄拿去了一月有余,竟未看成。不过现在感觉,尼采的反传统很有实际意义“上帝死了”,人就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创造了,并最大限度的去创造。这其 实就是人的一个主观能动性的问题。尼采哲学在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附料下有很实际意义,“取之有道、取之有度”的儒家道德标准能弥补尼采的极端化。其实就 有了这样的式子:尼采哲学+中国儒学=积极进取。每个中国人的行为方法都是东方式的,学一学尼采很有必要,能治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后遗症。这是我的感觉, 而且不像有些人批评尼采那样,会出现危险。 中国人毕竟不是德国人,儒道释的影响不同深浅的存在。

  跟王振宇最熟,却难用更多的语 言来描述他。只是对他的文章,有的我很喜欢,其中还有诗,比如《读史》,跟现在大学生写的主流诗歌比较有很大的区别,个性鲜明。他的一些评论性的文章,读 来很能引起人的思考。对于文章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了,虽然他的观点有的我并不赞同;而对有些文章则不以为然。

  还需要说到的一个人是郭宇宽。此君是交大辩论队的成员,九八年曾在国际华语大专辩论赛上表现非凡,也是这次交大辩论队获得了冠军。初看此君,个头不高,但给人感觉是个分量很重的家伙。留着一寸短发,加上缓慢、稳重的动作与话语以及那镜片后露出的微光,都说是个人物。

   不过,有一段时间他给我的印象却满非如此。记得那时正是冬天,见他穿了一个绿棉袄,以及很普通的一双棉鞋,活脱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陕北解放区的红 军干部。只是脸上少了一点菜色,多了现代人的一些油气(油光闪闪的油)。以后就常见他穿了这身衣服在校园里招摇,每到见面打招呼就“嘿”的一声,我就想, 我怎么到了陕北了。真的,像他这身特别个性的打扮,我还真没见到过第二人(大概在电视上曾有过类似的眼熟)。我想,如果有再拍摄陕北解放区题材的影视片的 话,这有一个现成的演员。

  此君闲时常到杂志社,遇事很有一副认真劲。如记得去年五十年国庆的时候,西安正下着雨,早上起来跑到杂 志社就要去东六路图书市场买书。我当时的感觉是不知郭要买多少书呢,我和王振宇一同前去,东六路我还没有去过。坐了602路车不想又坐过了站,等下了车, 才发现马路上已经有了很深的水,而东六路还要走很长的路才到。郭撑了一把伞倒也逍遥,我和王振宇撑一把偏偏伞又坏了,很是狼狈。到了东六路的西路口,就开 始一家书店一家书店的转,直到一条长长的东六路转完了,又转尚勤路的书店,还没见郭买一本书。一问才知道原来要买苏曼殊的书,还是给别人买的。只得接着 找,加之那天颇低的气温和我穿的颇薄的衣服之间的矛盾,我也同样的认真对待这件事了。后来终于在一家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苏曼殊的作品集,书名大概是叫《天 涯情(或红,记不得了)泪》。其时早已是下午了,郭又买了三本,一共四本。而我由于古代文学的薄弱,也买了一本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》,却遭到了王振宇的嘲 笑。我劝他给杂志社买几本工具书的建议当然也成了泡影。其间所幸在一家饺子店吃了一顿饺子,郭请客,补了补热量,回到交大,鞋都成湿的了。

   在杂志社亦如此,郭每有问题便与王振宇展开讨论,仍是一幅缓慢、稳重的语气。有时很激烈,激烈的话语超出了有些人所谓的文明,大概是王振宇心中存着一份 要胜过这个冠军辩手的理想。此君对于杂志社的事情很是关注,很是热情,到了杂志社就有一番 “文件” (听说话的语气)出来。但有时也会遭到王振宇的一顿嘲笑或攻击。此君也不以为然,热情如初,很是不易。

  郭的热情还体现在下列一 事,如中文系的主任委托他代一段写作学的课程之后,就到处去找《写作学教程》,跑到杂志社人托人的去借此书。被王振宇批为有点事就瞎认真。我倒不这样以 为,遇事还是认真了好,郭如果没有这份认真劲,他这冠军队辩手也不好成气候,所以,这大概又是王振宇的人身攻击了。想想他遇事不也满认真的吗?世事就是这 样少不了折腾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Plog模板美化说明

PLog-0.3.2中文加强版

MSN竟然如此肚量